位于石家庄高新区的河北智昆精密传动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攻关,打破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垄断,实现高精密减速机国产化;位于邢台威县的河北利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南开大学进行联合攻关,解决了吸附树脂研发的难题……如今在河北,很多企业都活跃着京津各领域专家的身影。
平时生活工作在京津,利用空闲时间到河北企业做“技术外援”,这些与河北企业结缘的京津“最强大脑”、特聘专家,成为“周末工程师”的升级版。他们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献计献策,解决了一个个现实难题。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为“协同”写下生动注脚。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棋局里,人才是“关键一子”。十年来,三地人才共享早已成为常态,柔性引才体现在众多领域。人才更通畅、更高效地流动起来,三地间人才脉络越来越密集,技术联系越来越广泛,人才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人才聚,创新强。紧贴产业发展实际,才能更好激发企业引才动力、释放人才内在活力。加快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步伐,才能更好发挥人才优势,推动产业发展。来自北京的设计图纸,在保定市满城区的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变为一列列崭新的地铁列车。“北京研发、河北制造”的模式强化了两地的人才交流和技术融合创新,带动了环京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
以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突破的根本动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京津创新力量向河北延伸,各领域人才种下的一颗颗创新“金种子”,正在燕赵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2013—2022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从100增长到297.6,年均增速为12.9%。跃动的数字,反映出京津冀之间人才交融愈发频繁,科技创新优势不断叠加。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负责人张曙光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到保定工作、生活8年多来,从“分不清哪条街哪条路”到“爱上吃驴肉火烧”,再到“沿着环城水系慢跑健身”,融入、爱上了这座城。在北京工作生活20多年的黄武陵,2022年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来到雄安创新研究院,从事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技术的研发。随着雄安新区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这里也成为黄武陵心中“最好的试验场”。
一幕幕鲜活的场景,记录着京津冀手越牵越紧、心越贴越近的动人现实。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十年协同路,处处闪耀着人才之光。人才有活力,方能让创新的“春水”奔涌向前,催动协同创新之花结出更多丰硕果实。(贾梦宇)
“要干事,也要担事” | |
“这个‘码上监督’平台真... |
倪岳峰在廊坊市调研时强调 扎实推动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 |
11月18日至19日,省委书记、省人... |
沧州:清风进校园 廉洁润人心 | |
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在校园落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