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纪检法治网 登录

当前位置: 纪检要闻 :正文

让更多创新成果落地生“金”

时间:2024-05-09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wKinmmY4KB-AL1l5AAHeqR60n6k536.jpg

  辽宁省沈阳市“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高校成果转化对接大会上展出的授粉机器人产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Kinm2Y4KB-AUlhcAAF3rO198QE004.jpg

  工作人员在广州市脑神经重大疾病研究与创新技术转化重点实验室内工作。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wKinmmY4KCCARyIGAAFgNIxj8g0117.jpg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和研发现场。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 供图

  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对外发布了《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39.6%,较上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实现了连续5年稳步提高。

  专利是创新的重要衡量要素,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而专利产业化则是一个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可以让专利成果发挥最大价值、带来实际效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举措。近年来,我国持续大力推动专利转化和产业化,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成果走出实验室,落地生“金”,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供需双方一拍即合

  开放许可助力专利走出实验室

  钢渣和固体废弃物在常人眼中也许只是“垃圾”,但在浙江省湖州市湖贝在线新材料(湖州)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却成了制备水泥的原料,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变废为宝的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助力。

  2023年9月,湖贝在线新材料(湖州)有限公司因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开始对相关科研成果进行调研。寻寻觅觅几圈,最终在浙江知识产权在线交易平台上发现了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对外开放许可的两项专利,凭借这种技术,能够制备出一种钢渣复合激发剂。通过在钢渣和固废中添加活性激发剂,可以有效提高钢渣固废作为水泥原料的活性、安定性和抗腐蚀性,让“垃圾”顺利转化为可用的水泥。

  一方有需求和生产线,而另一方有技术。双方一拍即合,最终经过4个月的沟通和实验验证,于今年1月签订了专利转化合同。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湖州)相关负责人高兴地说:“这一切都要得益于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的实施。”原来,早在3年前,该研究院就针对钢渣固废的资源化再利用问题,在“高效环保钢渣活性激发剂”相关领域开展了技术创新,取得了专利成果。如果没有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没有相关的转化服务平台,这样有用的专利技术,不知道还要在实验室里躺多久。

  专利开放许可,是指专利权利人在获得专利权后,自愿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开放许可声明,并明确许可使用费的支付方式和标准。这让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可以提升自己,也让更多专利成果实现产业化落地。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消息,今年我国将全面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推进“一对多”开放许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专利转化效率。

  早在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就已印发了《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方案》。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已有22个试点省份参与专利开放许可试点,达成许可超过1.7万项,其中“一对多”许可占比超过四成。

  浙江省是全国率先开展“专利开放许可”的试点省份之一。2023年,浙江省全年累计实现专利许可转化11.45万件,同比增长21.8%。

  地处浙江省江山市的华彩塑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彩塑胶)是一家以生产和加工橡胶、塑料制品为主的企业。近两年通过参与高校专利开放许可,企业不仅加速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减少了新产品的研发成本。

  “这是我们去年的财务报表,通过引入高校专利,新增收入200多万元。”华彩塑胶创始人姜国华介绍,“第一次知道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专利开放许可合作还是在一次市场监管局组织的企业知识产权情况调研座谈会上。那天,江山市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耐心地和我普及了专利的知识。之后,他们给我们送来了几份高等院校的开放许可专利清单,让我们看看是否有适合的专利。”

  一直以来,在塑胶行业中,各式各样的地漏产品并不少,但应用于室内的产品在长效防臭和结构优化上不尽如人意。因此,专利清单中浙江理工大学发布的两项地漏发明专利让姜国华眼前一亮。于是,华彩塑胶很快与浙江理工大学达成了许可意向。获得专利许可后,企业便马不停蹄地开始生产。

  近两年,华彩塑胶一方面积极对接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专利开放许可,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另一方面还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产业联盟,带动江山塑胶企业一同享受更多知识产权红利。联盟成立至今带动整个塑胶产业与多家院校实施专利开放许可57件次,企业间实施专利开放许可200余件次,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收益。

  资金设备“一条龙”服务

  “研究院经济”解决技术成果产品化难题

  重庆市璧山区东林大道,坐落着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这家以研究院命名的企业专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定期到高校院所筛选适合产业发展的科研项目并与其合作,为项目提供资金、设备、市场营销等“一条龙”服务,全程护航,将技术孵化成产业,让创新成果走向市场。这种产学研全链条的协作模式,被当地称为“研究院经济”。

  重庆峰极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峰极智能)是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引进孵化的企业之一,该企业的产品——电气火灾智能防控系统被纳入2023年度重庆市第二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将在重庆市多地投用。然而,曾经这套系统只是重庆大学熊小伏教授负责的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的一个样品。能从样品快速转化为产品进而再到商品,得益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的孵化培育。

  “大多数科研团队的技术实力处于行业前沿,但在启动资金、企业管理、市场推广方面就存在困难,高校教授懂科研,却不一定懂运营,这导致了不少科技成果在产业化道路上停滞不前。”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院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思路,为科研团队提供“保姆”式的服务。通过参股合作的方式为熊教授团队提供了400万元开发资金,团队将10项专有技术评估作价入股,共同成立了峰极智能。同时,研究院派遣专业管理团队帮助峰极智能从零开始建章立制、搭建班子、招引人才等,帮助企业实现稳步成长。

  专利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中试(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环节是关键一步,但建设一条中试生产线却要花费一笔不小的费用。为此,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打造了西南地区首个电子产品研发中试共享基地,基地内建设有中试生产线,高低温老化实验等研发实验室以及各类专业中试平台,可为上百家重庆本土中小企业提供资源共享服务。目前,基地已成功助推100余项高技术产品中试熟化,累计转化来自高校院所高价值专利技术成果近700项。

  解决技术成果产品化难题之后,新技术产品又面临因品牌知名度低,市场推广阻碍较大,用户不敢试用、缺乏推广平台等问题。对此,研究院通过建设营销中心,主动帮助新成立的科技企业构建应用场景。

  专利转化的过程中,资金投入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方面,璧山区探索出“研究院+产业园+基金”的发展路径,设立了总规模达550亿元的24只基金,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在众多便捷条件的助推下,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已与国内外20多所高校,30多个实验室,50多家单位达成合作关系,让大量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知产”变“资产”

  双创中心提升一线员工创新热情

  进入5月,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马铺乡闽粤电力联网工程塔基周围一片郁郁葱葱,其中最高的植株已长到25厘米。如果不去了解,很难看出,这里曾经因为施工而一片荒芜。而让塔基复绿的“法宝”,是来自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的专利技术——“微生物诱导矿化固土植被修复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完成专利转化产值600万元,并推广至湖南、重庆、广东、甘肃等多个电压等级塔基附近应用,累计修复施工区域面积超30万平方米。

  “3年的研发成果转变成高价值的专利,实现了‘知产’变‘资产’,我们别提多高兴了。”国网福建电力有限公司电科院电源中心的陈垚博士表示,“这一切都要感谢国网福建电力双创中心的专利转化运用,才让我们团队的成果走出实验室。”

  据陈垚介绍,2022年,其所在的团队成功研发了基于微生物调控的输变电工程生态修复技术,但创新成果如何转化却让团队的成员犯了难,因为这是所有人都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事情。不久后,国网福建电力双创中心技术经理人在进行成果转化调研过程中了解到陈垚团队的情况,主动上门提供帮助。最终,在国网福建电力双创中心精心挖掘和培育下,“微生物诱导矿化固土技术”于2024年2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实现专利转化产值600万元。

  国网福建电力近年来不断创新,积累了不少专利资产。为了让这些专利成果转化成新质生产力,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利密集型产品,国网福建电力双创中心应运而生,开展专利转化运营,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有组织可持续的专利产业化工作体系。

  “自成立以来,双创中心就持续为主创团队提供知识产权‘一站式’综合服务。双创中心建有专利储备池,其中的专利来自各级的科技项目研发和职工生产创新。近年来,我们对企业的4000余件专利进行盘点、分级分类评价,构建高价值专利可转化资源库,推动存量专利实现快速转化;同时处置超过100件的低价值专利,减少专利维护成本,增强专利产业化韧性。”国网福建电力双创中心运营部副经理王忠平介绍,此外,中心还在做优增量上下功夫,去年一年,重点孵化项目超30项,与20余家高校、企业等开展深度产学研用融合,进一步增强专利产业化水平。

  国网福建电力有限公司厦门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陈国信是双创中心专利转化的获益者之一。2020年11月,他率领团队研发的无人飞行器辅助带电作业工具通过双创平台顺利实现了产业化,目前已经在不少供电公司及电力检修公司内得到应用。在陈国信看来,双创中心的作用不仅仅是推动研发出的专利成果实现应用,更重要的是激励了更多人创新的热情。“以前,我们就算是研发出工具,也基本上是堆在库房里,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在班组内使用。”陈国信说,双创中心成立后,电力行业一线员工的创新成果获得了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机会,员工的创新劲头足了。而这种创新劲头也进一步带动了行业的发展。王忠平表示,2023年,国网福建电力有限公司专利许可数量达45项,产值突破1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单位超30家,有效提升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与行业影响力。(通讯员 焦青芳 廖梦琳 郭清梅)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990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24小时法律在线
热点图片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纪检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纪检法治网 jj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