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1496-1576),字子仁,号南江,明华亭县人。年幼丧父,家境贫寒,由母抚育成人。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奉命慰劳两广总督余姚王守仁,尊以为师。
冯恩画像
冒犯龙颜下诏狱 立而不屈是铁打
嘉靖十一年(1532)冬,天现彗星以为凶兆,嘉靖帝下诏求直言。
时任南京都察院监察御史冯恩以“天道远,人道迩”,臧否各部尚书、侍郎,评骘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和右都御史汪鋐三人,指出张孚敬是国家大业的彗星,方献夫是朝廷中的彗星,汪鋐是钻在皇帝心腹中的彗星,三星不除,官员不洽,民政难理,要想弭除灾祸是不可能的;又兼仿范仲淹百官图例,悉品诸大臣得失,措词甚厉,冒犯龙颜,被嘉靖帝怒下诏狱,追究主使,拷挞几死,最终判冯恩死刑。
资料图片
朝审时,汪鋐主审面东而坐,冯恩面宫门而跪。汪鋐命隶卒强冯恩面向西跪,冯恩立而不屈,以大义叱责汪鋐。冯恩押出时观者如堵,称这个御史不但嘴巴坚硬如铁,他的两膝、肝胆、骨头都是铁打的,因而称为“四铁御史”。
请代父死为孝子 始得免死走他乡
冯恩的儿子冯行可,年仅十三岁,赴宫门泣诉。冯恩母吴氏,击登闻鼓鸣冤,但都不被受理。嘉靖十二年(1533),冯行可上书请求代父就死,不准。于是,冯行可用刀刺臂以血书疏,自缚于宫门前再请代父死。
资料图片
嘉靖帝见其子年幼胆大,知书达理,深受感动,于是传旨免去冯恩的死罪。冯恩始得免死,远戍雷州(今广东雷州半岛)。嘉靖帝亲赐御牌,赞誉其“四铁高风”。
六年后遇赦,冯恩只带了两箱青砖返回家乡。隆庆元年(1567),明穆宗即位,征求先朝能直言上谏的官员,授冯恩为大理寺寺丞,冯恩已七十余岁。冯行可也被旌为孝子。
“四铁高风”载史册 代有遗迹物流芳
莘庄镇原横塘(现淀浦河)与北横沥交汇南张天主堂附近,当年称作“冯家旗杆”。这里曾有一座冯家祠堂,堂前曾竖有独脚旗杆,高挂着一面“四铁高风”的龙旗,厅堂内供有嘉靖帝所赐的御牌。官府以“冯家旗杆”作为地名载入松江府图籍。
冯恩事迹相关资料在闵行廉政文化馆展出
嘉庆年间,冯恩八世孙冯以昌任苏州府学正时,在娄县三十六保莘庄盛介巷(今莘庄镇明星村南张)建造冯家祠堂,将家藏冯恩手迹刻石嵌墙。
冯恩书刻石
光绪十八年(1892)冯家祠堂毁于火灾,次年重建又置一批冯氏石刻。祠堂后又毁于1958年,“文化大革命”中刻石被抛入河中。
冯恩书刻石
1987年,文物普查时,经乡人彭鹤年提供线索,从河道中觅得五方六块石(一方裂为二石),其中三方镌冯恩手书诗文(“入南陵”、“草庐好学”等)、一方为清嘉庆时跋文(颂冯)、一方为米芾《海月禅师像赞》。刻石现存闵行区博物馆。
祖传手卷倍珍贵 文献遗产传世人
《廷尉公冯恩像》和清代雍正、乾隆、光绪三朝五位文士题像赞手卷,原来是马桥镇居民冯家桢先生所藏的祖传手卷。六件粘连成长卷一幅十分珍贵,为上海地区重要的廉政历史文化遗存。
《廷尉公像》
《廷尉公像》似为明代物,至少在清雍正之前已经绘就,另有清代五位文士题款,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该文物于2011年11月由冯家桢先生捐赠闵行区档案馆,2012年申报成为上海市首批档案文献遗产项目。
冯恩著有《冯侍御刍荛录》,终年八十一岁。
马鞍山:坚定信心决心 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 |
近日,马鞍山市纪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 |
六安: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 | |
11月22日,六安市纪委理论学习中心... |
铜陵铜官:旁听庭审“敲警钟” 警示教育“零距离” | |
“看到昔日的领导站在被告席上,成了警... |
牡丹江中院党组成员、市纪委监委派驻中级法院纪检监察组组长刘振刚为第二党支部全体党员干警讲党课 | |
为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按... |
绩溪:学习传承李夏精神 助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 |
吐鲁番市: 印发《忏悔录》 敲响警示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