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纪检法治网 登录

当前位置: 纪律教育 :正文

【沪上历代名人廉政故事】他留给上海的不仅是“徐家汇”这个地名的缘起,还有更多……

时间:2021-03-10    作者:佚名     来源:上海市纪检监察网站

  

  

  清廉律己 经世致用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嘉靖四十一年(1562)出生于上海县城太卿坊,即今黄浦区乔家路。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顺天府解元。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选庶吉士。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六年(1633)病逝于北京,谥文定。崇祯十四年(1641)葬于上海徐家汇。

  

  

  徐光启肖像

  

  少年立志 学圣学贤

  幼年时期的徐光启家境窘迫,但是长辈们对他寄予厚望,早早被送到龙华寺私塾读书。他在龙华寺读书期间就表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和远大志向。

  徐光启刚到龙华寺学习不久,有一天,教师因事情外出,几个同学聚在一起海阔天空的聊起来。当议论起长大后的理想时,有的说将来想做富翁,有的说长大后想当道士。当时嘉靖皇帝笃信道教,故而道士的社会地位很高。

  

  

  徐光启纪念馆

  

  徐光启听了他们的志向后,不以为然,说“是皆不足为也。论为人,当立身行道,学圣学贤;我欲做一高官,治国治民,崇正避邪,勿枉为人一世”,表达了要立身行道、治国治民、提倡正义、反对邪恶的远大理想,力争改变“积贫积弱”的国情,当时徐光启只有七八岁。

  业精于勤 翻译经典

  从万历三十四年(1606)的冬天开始,徐光启开始和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

  每天晚上,他们坐在灯烛之下,先由利玛窦用中文逐字逐句地口头翻译,再由徐光启草录下来,译完一段,徐光启再字斟句酌地作一番推敲修改,然后由利玛窦对照原著进行核对。

  遇有译得不妥当的地方,利玛窦就把原著再仔细地讲述一遍,让徐光启重新修改。如此反复数次,直到认为满意了,再接着译下一段。有时为了确定一个译名,他不断地琢磨、推敲。

  

  

  《徐光启和利玛窦谈道》图

  

  译文里的“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中文的名词术语,都是经过他呕心沥血反复推敲而确定下来的。付印之前,徐光启又独自一人将译稿加工、润色了三遍,尽可能把译文改得准确。

  万历三十五年(1607),《几何原本》前六卷正式出版,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成了明末清初从事数学工作的人的一部必读书,对发展数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清廉律己 出泥不染

  徐光启为官清廉、严以律己,但是始终坚守士大夫道德品质的底线,出淤泥而不染。

  

  

  “桑园试种”雕塑

  

  万历四十五年(1617),徐光启奉命代表朝廷前往宁夏册封庆世子朱倬榷为庆王。按照明朝官场惯例,被封者都要对朝廷派来的官员馈赠礼物,被赠者往往都会“笑纳”。

  庆王也准备了二百金等物,然而徐光启却分文未受。庆王又特地派人追送至陕西潼关,徐光启还是婉言谢绝了这种物质交结。

  徐光启在谢笺中说:“若仪物之过丰,例无冒受;惟隆情之下逮,即衷切镌衔。”他拒绝收受礼物和贿赂,以免妨碍公务,害怕收礼后会陷入良心上的危险,而无法主持公道。

  严格自律 勤俭朴素

  徐光启在生活中严格自律、勤俭朴素。门生太仓张溥说老师“仁廉博雅,鲜能比公”。

  后人徐承熙介绍说,尽管身居相位位极人臣,然而家居“室庐仅丈,一塌无帷”。院落仅能供一马转身而已;冬不炉、夏不扇,生活极为简朴。

  徐光启在京城家中吃的粮食是靠上海自种运过去的,若一时没有运到,宁愿借米,也不买米。仅有一条粗布被面的被褥,汤壶子烧坏了也不舍得换。

  

  

  徐光启纪念馆内景

  

  万历三十二年(1604),徐光启为翰林院庶吉士,但是俸禄微薄不足糊口,只能从上海家中运粮补给。他给在上海的儿子徐骥的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京中自老爷以下俱平安……只是米粮已尽,粮船又未至,日逐在此借米吃,甚悬望耳。”他在信中使用了“甚悬望耳”,可以看出当时生活之窘迫。

  学贯中西 一代名家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译著《几何原本》《泰西水法》,著述《农政全书》《甘薯疏》《徐氏庖言》等著作。

  

  

  “夜观星象”雕塑

  

  徐光启创造了许多第一:第一个翻译《几何原本》,被梁启超誉为“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第一个主编中西合璧的《崇祯历书》,奠定了中国近三百年天文历法的基础;第一个创办兵工厂,是历史上第一个制作洋枪洋炮的军事工厂,比近代的军事工厂要早二百多年;创作了第一部农学百科全书《农政全书》;第一个提出人口每三十年增加一倍的观点;第一个详细叙述蝗虫的生活史,并提出防治蝗虫的方法。

  徐光启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囊无余资 英名流芳

  徐光启入朝几十年,关心民众疾苦,为地方治灾、救荒,将民本思想付诸实践,但是自己生活却廉洁节俭。《明史》称“盖棺之日、囊无余资”。

  

  

  徐光启纪念馆“三球仪”

  

  崇祯六年(1633)十一月初八日,徐光启在北京去世。当整理他的遗物时,却发现在简陋的住屋中,只有几件破旧衣服和一两白银,床上的褥子也已经破旧不堪,此外便是大量的著作手稿和书籍。《罪惟录》记载“官邸萧然,敝衣数袭外,止著述手草尘束而已”。

  徐光启殁后,“贫不治丧,贷以归”。他的儿子徐骥听闻消息后立即到北京奔丧,赴京途中患病,第二年春天才抵达,将他的灵柩运回上海。

  当时缺少资金营造墓穴,徐家只能将灵柩暂停在大南门外双园内。徐骥等人多方奔波,才将墓穴造成,直到崇祯十四年(1641)才落葬。

  

  

  徐光启墓

  

  墓地在上海南丹路光启公园内。原墓地占地20亩,墓前立有石碑、石人、石马、华表、石牌坊等物。石牌坊上正中额题“文武元勋”,左题“王佐儒宗”,右题“熙朝元辅”。正中额下题:“明故大夫太子太保赠少保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文定公墓阙”。石牌坊镌有对联,上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下联“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上海南丹路与漕溪路口有徐光启像。


原文链接:http://www.shjjjc.gov.cn/2015jjw/n2345/u1ai84539.html

24小时法律在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纪检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纪检法治网 jj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