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新时代丨筑牢乡村振兴健康根基
时间:2022-09-27 作者: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赵宇航
制图:王婵
走进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卫生院,门诊楼、病房楼等让人眼前一亮,各个科室设施完善,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有序就医。
海子街镇卫生院始建于1953年,以前主要从事简单的基本医疗。但现在,海子街镇卫生院设立了公共卫生科室、临床科室、管理科室、医技科等,配置了彩超、电子胃肠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脑电图机、数字X光机等设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很多医疗项目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满足群众就医需求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过去的乡镇卫生院设备落后,技术人员队伍短缺,乡镇医生为群众看病“底气不足”,稍复杂一些的病和绝大部分外伤手术患者都以外送为主。而今,这样的现象已逐渐改善。
“大城市不缺优秀人才,有他们在那里就够了。我想留在基层,或许这更能发挥自我的价值。”熊义飞,一位1994年出生的云南姑娘,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出大山,毕业后她选择到偏远的农村——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成为守护一方村落的乡村医生。
沧源县地处边境,与缅甸接壤,曾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以前的班洪乡卫生院只有20多名医生,现在已有近40名。
“这里的年轻人很多,比较有活力,大部分都是90后、80后。”熊义飞告诉记者,和以前的“赤脚医生”不同,现在班洪乡卫生院的医生大部分都是本科毕业,至少也是专科学历,医生的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卫生院的服务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在农村,像熊义飞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2010年至2021年底,全国已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7万余名,其中3.5万人已到基层服务。近两年,医学专业大学生免试注册乡村医生政策落实后,有超过4300名大学生进入乡村医生队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学到的医疗专业知识在农村发光发热,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卫生事关亿万农民身体健康,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破解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农村卫生事业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过去十年,我国全面消除了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基本实现农村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历史性解决了部分地区的基层缺医疗机构、缺医生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末,乡镇卫生院达到3.5万家,有卫生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0.8%;村卫生室数达59.9万个,平均每个村拥有至少一个卫生室。2020年,每万人拥有农村卫生技术人员52人,比2012年增加18人;每万人拥有农村执业(助理)医师21人,比2012年增加7人。实现农村居民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常见病、慢性病基本能够就近获得及时治疗。
目前,全国800多个县市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推动资源下沉,满足群众就近“看得好病”的需求。90%以上的试点地区实现医共体内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通过开展远程医疗开始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农村居民在家门口看“专家号”逐步成为现实。
在福建三明,已有12个县市区组建总医院,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构建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尤溪县总医院是当地最早组建的县级总医院之一。
在尤溪县总医院院长杨孝灯看来,过去县医院、中医院存在“抢病人”、劲不往一处使的问题。而现在,从总医院到乡镇卫生院(分院)再到延伸设立的公办村卫生室,县、乡、村三级网络一共近300家医疗机构,财务由县总医院负责统一管理、统一会计核算、统筹使用,医务人员薪酬由总医院负责统一考核、分配和发放,形成县域一盘棋、管理一本账、服务一家人的“紧密型”架构。
杨孝灯告诉记者,尤溪县还创新采取“2+5+10”模式,也就是由2个县级医院主要帮扶5个重点卫生院,5个重点卫生院再帮扶10个一般卫生院,整体提升县、乡、村的医疗水平。
通过“医共体”建设,推行选派、巡诊、轮岗、培训等方式,乡镇医护人员素质大幅提升,乡镇医生看病越来越有底气,就诊人数是过去的几倍。
目前,居民县域内就诊率超过90%,乡村两级诊疗量县域内占比长期保持三分之二以上。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12年的299.14万张增长为2020年的459.82万张。在熊义飞工作的班洪乡卫生院,门急诊24小时接诊,每天就诊的病人两三百人,基本实现常见病在乡村得到解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4万亿元,支持脱贫任务重的25个省份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我国累计帮助近1000万个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摆脱贫困,曾经被病魔困扰的许多家庭挺起了生活的脊梁。
人民的幸福生活,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健康。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后边的0。着眼未来,要持续守护好人民健康,增进群众健康福祉,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