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纪检法治网 登录

当前位置: 文化园地 :正文

琴为众乐之长

时间:2022-12-24    作者:佚名     来源:西藏纪检监察网

  调素琴、阅金经,向来是古人的雅趣。古人讲: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春秋孔丘、伯牙,魏晋蔡邕、嵇康,两宋苏轼、朱熹,历代琴人调玉琴、奏清音,正心诚意、人琴合一,将那泠泠一张琴纳入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之中。

  古琴,又称瑶琴、绿绮,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古琴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自古就被誉为“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

  相传,神农氏在羊头山“黍定黄钟”,以绳丝为弦、刻桐木为琴,制作了世上第一张古琴。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外合宫、商、角、徵、羽“五音”。后来,周文王思念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一弦;武王伐纣时,又增一弦,至此古琴才有七弦,又称“七弦琴”。

  古琴之形,通体有韵。从外形看,琴身对应凤身,有凤额、凤颈、凤肩、凤腰、凤尾、凤足,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面呈弧形,法天;琴底为平面,象地。上广下狭,体现自然秩序。十三个琴徽分别象征十二月和闰月。一张古琴,处处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天地观念和儒家的礼乐思想。

  斫琴好坏,首重选材。历代制琴名家,都对选用良材极为重视。早在周代,古人就认识到以松软的桐木为琴面,能使琴音清远和静;而以坚硬的梓木为琴底,能使古琴经久耐用,一软一硬、一刚一柔,深刻体现了古人追求刚柔并济、和谐统一的精神内涵。《后汉书》记载,东汉文学家蔡邕听见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认为这是制琴良材,于是急忙取来并委托工匠制作成琴,果然弹奏出了美妙的音乐,但琴尾仍有焦痕,因此取名为“焦尾”,这便是古琴重材的重要例证。随着时间的更迭,斫琴大师们也在不断发现除桐梓以外的良材。唐代《琅寰记》记载:“雷威斫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雪中独往山中寻峨眉松,择其声连绵悠远者而斫之,其音妙过于桐。”这说明,唐代古琴的选材已不拘泥于桐梓,松木也可以作为斫琴的良材。

  古琴之声,分为泛音、散音、按音。泛音中正和平,如沧海龙吟,声闻于天地之间,听之能够正人心、去邪气;散音温柔敦厚,如白鹤振翅,翱翔于九天之上,闻之能够敦风俗、明大道;按音变化无穷,随着琴人心境变化各种音色,或如悲风晓月,或似风卷残云。琴声悠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忿而不戾、怨而不怒,有着修身养性、教化天下、沟通天地的功能。

  文人与古琴朝夕相伴,自古便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春秋时期,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以琴修身、以琴明志,无论是执政于邹鲁,还是受困于陈蔡,夫子始终坚守道义,弦歌不绝,所著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清厉而静、和润致远,为后世文人士大夫所倾慕。不通音律的陶渊明,虽然身居陋室,却始终清琴横床、浊酒在窗,每遇朋友来访,就拿出他那一张无弦的素琴,一边畅饮美酒,一边高声吟唱,专注于弦外之音,追求旋律之外的韵律,真诚率意,潇洒旷达,令后人神往。

  古琴无俗韵,山水有清音。一指一拨,弦声如万壑松涛,雄风阵阵;一弹一勾,琴音似高峡滴垂,不绝如缕;一抹一剔,乐响若玉杵轻叩,环佩叮当。琴声袅袅,有时快有时慢,有时高有时低,有时缓有时急,这就好比人生,起落有时,只要心正明道,便能行稳致远。

  


原文链接:http://www.xzjjw.gov.cn/wy/104094.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心不变 万年青

下一篇:因势利导

24小时法律在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纪检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纪检法治网 jj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