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目标任务、重大原则等,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进一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这些都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我们应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准确透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学理支撑。
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鲜明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也是历史的价值主体。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占据真理制高点,而且占据价值和道义的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扬弃资本逻辑,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逻辑。
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指标,是评价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从根本上说都是人的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人民性,只有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才是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规定性。西方式现代化虽然将人从教权、王权中解放了出来,让人获得了人本主义的存在方式,较之此前时代的人类文明程度有很大进步,但使人最终陷入金钱拜物教的资本逻辑统治中,使资本凌驾于人之上。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注重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本,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反对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为人民造福、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为发展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强调:“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表明,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坐标,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1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成脱贫攻坚艰巨任务,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们党在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都体现了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目的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党始终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同时,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推进现代化的主体,紧紧依靠人民,主动向人民学习,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特色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任何客观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句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是现代化一般与中国现代化特色的统一,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辩证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一部分,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即共性。世界各国现代化有诸多共同特征,最重要的当数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世界各个现代化国家基本都走过工业化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最初设想是建立先进的工业国,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后来又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并伴随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们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是世界上唯一门类齐全,具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成就更是惊人,数字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将进入世界前列。现代化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是城市化,世界各个现代化国家都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现代化建设也经历了城市化进程,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城镇化率达63.89%。现代化还体现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长期以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还包括较高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的教育程度,较高的公共服务水平等。这些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努力实现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在实践基础上探索和拓展出来的,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一特殊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这一特殊性作了概括和阐释,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我国是一个具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这样的人口规模决定了我国现代化道路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决定了推进路径和发展方式的特殊性。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而不是物质至上的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不是竭泽而渔、破坏环境资源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而不是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不搞零和博弈、霸凌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中国坚决反对通过打压遏制别国现代化来维护自身发展“特权”,中国式现代化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共同做大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蛋糕”,努力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还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上,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航向、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样的现代化最适合自己,本国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而是立足自身国情探索出来的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彰显了中国人的自主自信、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树立了典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成功探索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增强了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的信心,为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在实践中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法,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发展的协调性;二是坚持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协调是事物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把协调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他强调:“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将协调这一重要理念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强调了先富起来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与自然、中国与世界、发展与安全的辩证统一。协调强调把握事物发展的度,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蕴含深刻的哲学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不是贫富分化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同时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新时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既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又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恩格斯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然而,宣扬人类中心主义、向自然过度索取正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所走过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时代1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现在,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在新能源发展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中,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身就包含对自然环境的更高要求,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生态发展是内在统一的。
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追求建设和谐世界。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天下为公,仁者爱人,协和万邦的理念,既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又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主张不同民族国家不同文明体系交流互鉴,求同存异,和谐共处,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掠夺、欺凌其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新时代我们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就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和谐统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正确处理一系列重大关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要辩证处理这些重大关系,不可顾此失彼,更不能厚此薄彼,从哲学上说,就是要处理好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全局和局部、内因与外因、质变与量变、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等一系列关系,最根本的就是把握好“度”,寻求一种发展中的动态平衡与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对一系列重大关系的阐述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指引。在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上,要坚持实践和认识相统一,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掌握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做好整体规划,为实践探索提供科学指导,又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落实顶层设计。在处理战略与策略的关系上,要坚持长远和当前的辩证统一,既注重战略上的前瞻性、全局性、稳定性和原则性,又要注重策略上的灵活性、机动性,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在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上,既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与魂即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又要着眼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公平,努力实现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在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上,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既要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又要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处理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关系上,既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又要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深邃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准确把握并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赵剑英朱华彬,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哲学宗教与社会学出版中心主任)
下一篇:清风 | 须从规矩出方圆
学以为己 仕以为人 | |
为学与为政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南宋朱熹... |
中纪报评论 | 惩治“微腐败”须用铁拳头 | |
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对身边的... |
不息为体 日新为道 | |
唐代刘禹锡在连州任上时,写下了《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