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举行的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上,中国递交了一份亮眼成绩单:近年来,中国已在柬埔寨等6个亚洲国家合作开展了11项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与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等亚洲14国联合开展20余项联合考古合作,为推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探究亚洲文明脉络、构建各国民心相通桥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孕育并保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从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到印度瓦拉纳西的恒河,从阿富汗喀布尔的四十柱花园到泰国的千年石庙帕侬隆寺,从柬埔寨的吴哥古迹到巴基斯坦的哈拉帕遗址,无不见证着亚洲几千年历史文明的辉煌和荣光。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倡议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得到各方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并在古代文明研究、联合考古、古迹修复、博物馆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务实合作,为保护人类文明精华作出了亚洲新贡献。
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也是包容的。几千年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和艺术,这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的魅力所在。我们要用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兼收并蓄的持续交流互鉴,加深对各自国家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以实现和谐共处、共同进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就是一个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事实证明,它不仅有利于增进不同民族间、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与互动,也是尊重世界文明、艺术、文化和遗产多样性的一个充分体现,有助于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亚洲各国山河相连、人文相亲、命运相依,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亚洲文化遗产,是亚洲各国的共同责任和担当。由于政治、经济和科技条件存在差异,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中国考古、文保工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走出国门,帮助巴基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亚洲国家培养专业人才,分享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经验;在参与柬埔寨、尼泊尔、叙利亚等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联合考古行动、保护修复项目中贡献中国力量;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文物展览中讲述文明交流互鉴的精彩故事。除了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国近年来更是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深化亚洲国家文化遗产合作、促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得到亚洲国家的广泛认同。中国已经从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的受益者,成为积极的推动者、贡献者。
保护历史文化,就是面向未来。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负责任的大国,将会继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动”起来,在保护文物古迹,赋能文明发展,推动国际合作中提供持续动力,做出积极榜样。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也期待以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为契机,世界各国之间更加深化交流合作、达成思想共识、构建保护机制,让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助力人类文明新的更大发展进步。(孙现富)
学以为己 仕以为人 | |
为学与为政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南宋朱熹... |
中纪报评论 | 惩治“微腐败”须用铁拳头 | |
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对身边的... |
不息为体 日新为道 | |
唐代刘禹锡在连州任上时,写下了《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