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纪检法治网 登录

当前位置: 纪检时评 :正文

“置顶”好家风 扎实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时间:2023-07-09    作者:佚名     来源:四川省监察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在不想腐上巩固提升,更加注重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涵养求真务实、团结奋斗的时代新风”。家风建设是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涵养良好党内政治生态和社会清廉氛围的重要保障。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各级各部门(单位)及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主动把家风建设“置顶”,并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贯通融合起来,推动以良好家风涵养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社风民风。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把“臣心一片磁针石”的忠诚家风“置顶”,让党员干部永葆赤诚之心,在新的赶考路上行笃行致远。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优良家风传承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教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质的体现。回望革命岁月,毛主席的“亲情三原则”,周总理的“十条家规”,朱总司令的“三不准”……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从中华民族优秀家风家训中汲取养分,忠诚于党,以身作则,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一座丰碑。从近年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看,对党不忠,家风败坏,不仅酿成夫妻、父子、兄弟、姐妹等同堂受审、同陷囹圄的亲情悲剧,还对经济发展、政治生态等产生严重危害。对党忠诚是良好家教家风的体现。作为党员干部,代代传承的好家风里必须加上一条,那就是对党忠诚,要始终坚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为家属、子女作出示范、树立榜样。党风廉政宣传部门要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从传统家风的廉洁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廉洁理念和红色家风的时代传承中汲取动能,全面推进家风建设,切实营造崇廉尚洁的社会氛围。

  “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把“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实干家风“置顶”,让党员干部高举崇实之灯,在新的赶考路上笃行致远。院士束怀瑞70载奋斗在果园,为农民群众培育出“致富”果实;战略科学家陈定昌77岁高龄时仍艰苦奋战于戈壁滩,为国筑盾;“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离休后誓言要“把绿色还给大山”,毫不犹豫地扛起守山护山以及带领村民脱贫的责任……他们用劳动创造幸福,以实干成就伟业,他们把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铸就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真抓实干,砥砺淬炼品德修为,勇于担当时代重任,切莫“躺平”“摆烂”、暮气沉沉,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敢做涉险滩的“排头兵”,家风建设的“实干者”。与此同时,以实干家风涵养廉洁文化,需要党风廉政宣传部门和各级各部门(单位)同频共振,一体发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实干理念内化为情感上的默契和行为上的坚守,并通过有机实践升华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美德,形成以家庭和社会的双向发力共育廉洁家风、浸润廉洁文化的生动局面。

  “国无廉不安,家无廉不宁”,把“清风两袖朝天去”的清廉家风“置顶”,让党员干部沐浴清廉之风,在新的赶考路上笃行致远。党员干部作为社会风尚和主流价值观的倡导者、引领者、示范者,其家风对于一个部门、单位政治生态和廉洁文化的构建传承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党员干部要以清廉之守勤掸“思想尘”、以淡泊之心多思“贪欲害”、以浩然之气常破“心中贼”,从内筑牢廉洁“防火墙”,教育引导身边人自省、自警、自律,远离贪腐、洁身自好,走在前作表率。丰富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内涵,要探索组织党员干部家属开展廉洁活动,不断提升家风建设品牌影响力;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效衔接;要开展廉洁家风促党风政风活动,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纳入各级干部培训内容,筑牢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团结协作,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人才共建、作品共创,形成上下配合、齐抓共管的家风建设大格局。(作者:杨鸿基)


原文链接:http://www.scjc.gov.cn/scjc/mlsp/2023/6/25/866707e9b2c446b1aaed3523cbc462eb.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24小时法律在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纪检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纪检法治网 jj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