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纪检法治网 登录

当前位置: 领导活动 :正文

汲取正心明德的智慧滋养

时间:2023-11-11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3.jpg

  游客在武夷山朱熹园武夷精舍参观。武夷精舍是朱熹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4.jpg

  9月27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10月27日,山东省纪委监委主办的践行“两创”方针、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研讨会在济宁市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探索开辟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路径进行交流研讨。记者采访了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杨朝明,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乡村儒学研究院院长颜炳罡,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孔新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和时代价值进行解读。

  儒学被视为君子之道,也被称为大人之学

  记者:君子人格既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儒家君子之道对今天党员干部正心明德有怎样的启示?

  杨朝明:儒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中,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圣哲继往开来,阐发并确立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铺染了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中华文化最讲名分大义,讲荣誉与责任,讲道德与义务。儒学被视为君子之道,也被称为大人之学,就是培养知是非、明荣辱、能担当、敢引领的“君子”,培养有格局、有气象的“大人”。儒学主张人人平等,但这是人格意义上的平等,而责任和担当却不一样。所谓“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最早的儒家是濡,是沐浴濡身。孔子创立的儒家,不仅要洗净身体,更要洗净心灵,要克己修身,明心见性,要引领社会,改良世道人心,使社会走向至善。

  儒学以“人”为研究对象。在儒家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除了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性。人的素养,人的格局,就体现在对社会性的理解和遵循上。人必须成人,才能成大人、成君子,进而成圣成贤。因此,儒家思考人的价值,坚信人应该高贵,这就是孟子所讲的人性善。尽管他努力证明这是一个“是与非”的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这更是一个“好与坏”的问题,因为社会的良性运行离不开善,性善才是一个社会的人。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当我们每个人都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时,才能够克服私欲,在人心与道心之间执中而行,以仁义克制人欲。

  《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了107次。孔子的全部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个词——君子之道。孔子说:“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以廉耻之节也。”君子的本义是指地位高的人,后来引申指人格高尚的人。君子这一概念其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对理解孔子思想很有价值。为什么“地位高的人”就应是“道德高尚的人”?道理很简单,因为责任大,所以要求高;既然是“尊贵的人”,就应是“高尚的人”。为什么儒家要培养君子?一个社会的好和坏,很大程度上就是有一批人才在引领,这批人就是君子。无论是古时的为政者或是今天的领导干部,都必须要有担当,要努力成为君子、大人,才能引领百姓、引领整个社会走正道。

  《论语》最后一章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句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是《论语》的要义所在。每个人都要知天命:教师的天命是立德树人,医生的天命是治病救人,作为领导干部,天命就是“为政以德”“政者,正也”。天命,包含天道运行规律;知天命,意味着了解社会与人生的规则。只有知天命,才会畏天命,才能生发使命。

  什么是廉?我认为就是清清晰晰的边界,不该做的一定不做,该做的一定要做好。儒家强调“正名”,人一定要使自己“名正言顺”,即要了解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身上承担的使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肩负使命。为政者要有责任意识,要无怨无悔,主动担当。无论人生显达,还是身处困厄,都不要改变自己的节操。自己虽无法完全决定个人穷达,而德行的选择却只能取决于自己。既然为政,就要主动作为,积极用世,懂得礼义廉耻,做到勤政廉政,坚定信念,完善自我,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家是涵养廉洁的重要场所,也是防止腐败的重要屏障

  记者:家训是古人齐家实践的理论总结,又是齐家活动的指导原则。中华文明有着非常丰富的家训文化,对今天的党员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有怎样的启示?

  颜炳罡:中国传统士大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齐家是走出家门、跨向社会之前的实践课。

  齐家之道的集中体现就是家训,它是各种诫子书、训子书、家规、遗训、家诫、庭诰、族规、家礼等的总称。家训既有口头的告诫,也有书面的表达。口头表达既有随机性点醒,也有语重心长的叮咛告诫;书面表达既包括作者对子女或晚辈某一事、某一行为有针对性的教诲、告诫,如马援《诫侄书》、诸葛亮《诫外甥书》等,也有系统的阐述,如《颜氏家训》《温公家范》《袁氏世范》等。表面上看,家训是祖辈、父辈对子孙后辈口头或书面的劝勉、训诫、叮咛、嘱托;实质上讲,家训是祖辈、父辈将人生经验、生活智慧、生存法则向后世子孙的传授,是家庭的精神文化血脉传承。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总结与观察中,古人认为一个家族的兴衰,背后有其规律:“何以知之将昌?曰家有严父;何以知家之将亡?曰庭有骄子。”家中出了骄横、蛮不讲理、没有规矩、没有修养的子女,那这个家族就没有未来。而子女之所以没规矩、不成才,在于父母,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在传统文化中,家庭是人格形成的第一课堂。人,一出生就被投入到父母经营的文化氛围中,进入了家这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父母是子女的老师,乃至是永远的老师。

  古人云:“爱子,教之以义方。”何为义方?即要做一个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方方正正的人。南朝人徐勉身居吏部尚书、中书令等要职,不营产业,家无蓄积,还常将自己的俸禄分给穷乏者。门人故旧劝他为自己、为儿孙留点财富,他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在他看来,如果子孙有才能,自己便可获取财富,足以自养,如果无才能,所有财富积累终为他人所有。“遗清白于子孙”也成为历代清官廉吏恪守的千古明训。

  家是涵养廉洁的重要场所,也是防止腐败的重要屏障。在官宦之家中,为官清廉往往是家诫、家训、家规的重要信条。包拯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要求后代子孙,如果做官者胆敢贪赃枉法,活着不准迈进老家的门槛,死后也不准归葬于祖坟。据史料记载,包公的儿子包绶“清苦守节,廉白是务”,孙子包永年“莅官临事,廉清不扰,而孝肃公之遗风余烈在也”。这些都说明,中国的祖训家规绝不是空洞无力的道德说教,而是对为政者居官正直、廉洁自律有重要意义。

  不苟取、不妄取,真正做到怀德自重,有耻且格

  记者:我国古代主张礼法合治、德主刑辅,这对我们在新时代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孔新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我们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就深刻体现了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智慧。

  礼的核心精神,就是敬:“礼者,敬而已矣。”“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的价值不仅体现于个体的庄静自持与文雅的社会交往,更体现在治国理政之中,被称为“国之干”“政之舆”,用以“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更重要的是,“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遵守礼就是遵守道德理性。

  但是治国仅仅依靠礼是不够的,还需辅以刑的手段。“礼乐刑政”实际上均属儒家的“治具”,一个都不能少。《礼记·乐记》指出:“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节民心,乐和民生,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大戴礼记·礼察》则中肯阐发:“凡人之知,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

  礼的作用是教育和扬善,法的作用是防范和惩恶;礼是提振社会向上的引绳,法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底线。但是,绝不能用底线来替代人格标准。所以孔子才会作出睿智执中的论断:“其为教,古有礼然后有刑,是以刑省;今无礼以教而齐之以刑,刑是以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此而言,我们的民族要努力成为“富而好礼”的民族,我们的干部要努力成为“有耻且格”的干部。

  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曾转引明代理学家薛瑄《从政录》所言的清廉自守的三种境界:“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者,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为下也。”通过推进“不敢腐”与“不能腐”,可以实现“不敢取”的效果,但“不苟取”尤其是“不妄取”才是真正的“有耻且格”,才是真正的“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孟子曾言:“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实现领导干部“不想腐”,既要基于自身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也要基于“位”即事业、岗位本身带来的自我尊严感与社会认同感。这需要用心培育我们的干部对于自身道德人格与所从事事业的“敬”,从而不断赓续人民群众和全社会对于干部的“信”。

  传统文化中的“三不朽”意识对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有积极启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德、功、言分别作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创制垂法,博施济众”正是我们的干部理应念兹在兹的“讲政德”。唯有让千千万万的干部正心明道、怀德自重、以德配位,确保有德者居其位,才能让“位”复归其尊严,才能让“不想腐”行得更远。(记者 郝思斯)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701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纪检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纪检法治网 jj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