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纪检法治网 登录

当前位置: 领导活动 :正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视域中的“第二个结合”

时间:2023-11-11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1.jpg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图为近日,观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论断充分揭示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理论内涵和重大时代意义。站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回归“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形成演进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才能深刻体会“‘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大命题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升华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部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实现由“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升华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早在革命时期,以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最先自觉并提出一系列富有历史意义的主张: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救亡和解放,“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马克思学说之在中国,已是由介绍的时期而进到实行的时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使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获得了积极的成果”。毛泽东同志对此做出论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这些主张可以概括为一个命题: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赋予“第一个结合”的内涵。在这一结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形成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一批独创性理论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标志着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中具有了“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使得“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升华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一升华所提供的方法论,为之后的哲学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即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更要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客观地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要结合的“中国具体实际”,不仅体现为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处境,而且隐含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之中。更进一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深层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相契合,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种结合才是成功的。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解放中解放思想,以实践的哲学变革哲学的实践,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任何学术理论的创新,都源于研究者的问题意识自觉和主体性自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现实品格决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依赖于中国共产党人。

  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我们意识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诞生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问题意识自觉和主体性自觉之中。在问题意识自觉的意义上,其主要表现为,理论创新主体聚焦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及以重大理论创新推动重大现实问题破解,以重大现实问题破解推动重大理论创新,以现实活化理论,以理论照亮现实。在主体性自觉的意义上,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只有在充分占有古今中外各种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一种真正体现并能够变革自身命运的科学理论,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意识到,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完全让中国步入现代国家行列;另一方面,仅仅依赖一种西方思想或文化,也无法让中国走得更稳更远。

  因此,只有将作为科学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挽救民族于危亡,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让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从“重要范畴、标识性概念、重大哲学命题、代表性哲学论争、开创性方法论自觉”等多维度入手,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历史观、道德观等实现了真正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并获得“民族气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并获得“当代品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下了坚实理论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历史。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我们能够深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辩证逻辑主要体现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奏出现代旋律”,在探寻契合的过程中实现完美“结合”,从而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例如,在理论层面,正是在“第二个结合”中诞生了一系列重大哲学命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这些均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占据科学真理的制高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表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以来,在由“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升华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问题意识自觉和主体性自觉的思想结晶。它表明我们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和文化的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历史已经证明必将继续证明,我们只有矢志不渝地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作者: 王海锋)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699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纪检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纪检法治网 jj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